飲料玻璃瓶循環利用市場調查:舊瓶應該怎樣裝新水
時下的飲料包裝大多是一次性的塑料瓶、利樂包或金屬易拉罐,喝完后雖然可資源化回收再利用,但卻有能耗過高、產業鏈太長等短板。與此同時,玻璃瓶的透明性和耐腐蝕性好,還有效防止氣體揮發,是有獨特優勢的飲料包裝材料。目前一些老品牌的飲料也在努力回收玻璃瓶再利用。那么,舊瓶要怎樣處理才能裝新水?玻璃瓶回收再利用這種節約資源、能源的做法,還有沒有前景?
從環保角度講,由企業對自家品牌進行回收循環再利用的玻璃瓶與被丟棄的玻璃制品有著本質的區別。被循環再利用的玻璃瓶保有其原有的使用價值,而被丟棄的玻璃制品是城市垃圾中最難處理的成分之一,因為玻璃無法焚燒,除了有限的回爐重熔成為新的玻璃制品外,基本是填埋處理。各地的環衛部門每年要為廢舊玻璃處理花大價錢。目前來看,用填埋方式處理廢舊玻璃面臨的問題還是挺多的,比如碎玻璃根本無法在土壤中自然降解,使得堆填區域不斷增加,花錢也越來越多。另外,玻璃制品隨意丟棄,破碎的玻璃渣還會對環衛工人和附近居民的埋下安全隱患。
啤酒瓶回收利用日漸規范
資料顯示,每回收一個啤酒瓶可節省約0.8度電,可以讓一個100瓦的燈泡點亮4個小時或讓一臺電腦運行30分鐘。
在記者的記憶里,2000年前后的啤酒瓶回收一個是五角錢,拿著啤酒瓶到商店就能換現錢。但在今年6月底,記者告訴一位收廢品的人說5樓陽臺上有3箱空啤酒瓶,問多少錢一個,沒想到他說“白給也不要”,因為“賺不到錢,還累得要死”。于是,記者只能自己爬上爬下好幾趟,搬到小區里的垃圾回收點,放在寫有“可回收垃圾”的桶旁邊。
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記者就此咨詢青島啤酒廠相關人士,他們說,當年由于我國玻璃瓶產能不足,嚴重滯后于啤酒產量的需求,只能對玻璃瓶回收再利用。而現在玻璃瓶產能大幅提升,最關鍵的是回收循環再利用的啤酒瓶,其運輸成本、清洗、消毒、檢驗等一套程序走下來,成本要高于使用新瓶,因此,部分啤酒廠使用一次性啤酒瓶,這類瓶的質量要求與可回收利用的玻璃瓶質量要求有所不同,不進行回收循環再利用,而部分啤酒廠則從可持續發展及環保考慮,仍舊使用可循環利用的玻璃瓶。為了促進啤酒瓶的循環使用,2018年1月,當時的環境保護部發布《飲料酒制造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啤酒制造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對此進行了相應的規定。
另外,對于啤酒瓶的回收利用標準問題,我國進行了長達近20年的標準之爭,今年8月國家標準《啤酒瓶》中增加了可循環使用瓶的質量要求,規定回收的玻璃瓶只要質量指標符合相應的要求,就可以循環使用。
老牌飲料堅持玻璃瓶重復使用
啤酒瓶回收正走向規范,一些老牌的飲料為了恪守傳統也還堅持使用玻璃瓶。比如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暢銷的某品牌汽水,還在使用玻璃瓶并有一整套嚴格的程序來保證“舊瓶裝新水”。
9月8日,《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來到北京市東城區富強胡同的一家小賣部,只見小賣部門口擺放著一個塑料周轉箱,箱子里一邊放著該品牌汽水,一邊放著空瓶。記者進店跟老板說:“來瓶汽水。”老板是位60多歲的大媽,她說:“您喝冰的就從冰箱里拿,常溫的在門口的箱子里。”記者從冰箱里一堆塑料瓶裝和金屬罐裝的飲料中抽出一瓶汽水。只見大媽熟練地拿起柜臺上的瓶起子“啪”地打開,汽水的金屬瓶蓋滾落到地上。
記者正喝著這款橘子味的汽水,旁邊一位50多歲的“膀爺”說:“今天是白露了,天兒還這么熱,喝汽水真過癮。我們老北京人就好這一口兒,我從記事起,就靠這個過夏天了,喝了50多年了,什么可樂、冰紅茶啊,我都喝不慣。您瞧,這玻璃瓶、橘子味,就是這汽水的標配。”
老北京人喜歡喝該品牌汽水,也有歷史原因。其生產商的前身可追溯到1936年,當時叫北平制冰廠,新中國成立后改為新建制冰廠,1954年用新鮮橘子醬兌水產出這款汽水,從那時起就一直用玻璃瓶裝。
企業用押金來保證玻璃瓶回收
記者在這家小賣部喝的這款汽水,一瓶售價3元,喝完直接把空瓶放回門口的周轉箱里。可是,如果記者要拿回去喝就要多花1塊錢。小賣部的大媽說,汽水的代理商會在送貨時把空瓶帶走,“如果空瓶少了,或者有破的,也會扣我們的押金。”另外,在一些小賣部的某品牌酸奶,用玻璃瓶包裝的那款,如果想帶走喝,也要額外掏一塊錢押著,送還玻璃瓶時再拿回押金。
9月10日,記者來到該品牌汽水的生產基地內,看到一輛輛滿載空玻璃瓶的大型貨車駛入。每當從貨車上卸下成箱的空瓶時,代理商的代表、貨車司機和汽水公司的檢驗員三方齊聚現場,缺一不可。檢驗員小王對《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說:“我們主要是先肉眼看每箱的汽水瓶有沒有明顯破損,要求必須是我們品牌的專用瓶和箱,瓶子數量相符,缺一個罰一元;瓶子有破口,一個罰5元;混雜別的玻璃瓶,發現一個罰10元;如果箱子破損,就罰代理商或貨車司機,每個26元。如果我們沒有看出破瓶,等到后面環節再查出來,那我們自己就被罰慘了。”
再以某品牌啤酒為例,記者從該品牌公司的一位生產經理那里了解到,啤酒瓶的高回收率是由銷售商實行押金制度來保證的,破口的瓶子不能循環利用,會被賣給玻璃廠回爐;在他們的生產過程中,約有80%的瓶子是回收上來的,還有20%的瓶子是從玻璃加工企業購買的新瓶。
防止瓶內有碎玻璃至關重要
在該品牌汽水生產基地內,記者看到,叉車把每垛碼放整齊的十幾箱空瓶送到清洗消毒車間,無需人工搬抬。墻上醒目的紅色警示牌上寫著:“任何人有權制止高空跌落和地上拖拉包裝材料的行為,一經發現對直接人員和驗收人員處以50元/人的罰款,并賠償所造成的全部損失。”
在清洗和消毒車間門口,《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看到這里采取人工智能設備來操作。機械手將碼放整齊的一箱箱空瓶陸續搬到傳送帶上,接下來就是清洗、消毒等環節了,入口處寫著“禁止入內”,透過玻璃窗,記者看不到清洗、消毒車間里的員工,看來是全自動生產線操作。
記者問旁邊看護機械手的一位操作員:“這種玻璃瓶里很容易有碎玻璃,不久前某個品牌的玻璃瓶裝酸奶就發生過碎玻璃劃傷兒童,你們怎么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他回答:“我們前面的環節有人工檢查瓶口是否破損、瓶內有無異物等,有這些情況的瓶子到不了這里,再說這車間里面有專門的高壓吸瓶器,能把里面萬一出現的碎玻璃等異物吸出來,另外我們的箱子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機械手操作也輕拿輕放,不會因為瓶箱碰撞而發生新的破損。”
用火堿、紫外線和高溫來消毒
這種玻璃瓶回收再利用,關鍵環節就是消毒,因為瓶口直接對著人嘴,如果消毒做不好,就有傳染疾病的隱患。就此,《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問道:“那你們是如何確保安全衛生的?”
工作人員解釋:“我們主要采用火堿溶液來清洗,這就能做到殺死常見的多種致病細菌和微生物,另外還有紫外線、高溫等多種技術手段配合,確保瓶子既干凈又安全。”
在這個車間的另一個出口,記者看到清洗干凈、消毒滅菌的整箱空瓶,由傳送裝置送到鄰近車間灌裝新鮮的汽水。就這樣,一箱箱舊瓶煥然一新,裝上該品牌汽水走向千家萬戶。
玻璃瓶重且易碎,這就導致運輸成本高,再加上清洗消毒等環節,綜合算下來,其經濟成本比用塑料瓶或易拉罐包裝的要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說:“玻璃瓶和金屬蓋,一直是我們品牌汽水的標配,即使經濟成本稍高點也有必要保留,何況好好的玻璃瓶就廢掉太可惜了。當然,我們這個廠除了使用回收的玻璃瓶外,現在也生產易拉罐包裝的,另外,我們在安徽馬鞍山還有個分廠,他們就生產塑料瓶包裝的汽水了。”
連續幾天的采訪下來,記者有如下感悟:首先,從環保角度看,玻璃瓶回收再利用可大幅減少廢棄玻璃產生,還能節約資源、能源,這是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其次,單純的押金制度不足以保證玻璃瓶回收順利推進,現在許多人不會為了一塊錢押金而特意送回空瓶,在這方面還需政策甚至法規方面的約束;最后,對生產企業來說,使用回收玻璃瓶的經濟成本其實高于使用新玻璃瓶,歷史悠久的該品牌汽水也開始采用易拉罐和塑料瓶了。因此,為了鼓勵企業主動回收、循環再利用自家品牌的玻璃瓶,政府需要出臺更多扶持政策,鼓勵企業擔當更多環保責任;消費者也要提高環保意識,主動將消費后的食品玻璃容器交由企業或其供應鏈進行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