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當水喝,小伙右腳潰爛,疼痛難忍,莫忽視另一個痛風“幫手”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中老年人是患痛風的主要群體。可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年輕人生活習慣不好,總覺得自己身體健康,不注意養護。有一位27歲的小伙子,因為右腳反復潰爛,去醫院做檢查,醫生最終的判斷結果是痛風,其右腳上的黃白色疙瘩便是痛風石。
一、痛風為何逐步年輕化?醫生不建議做這件事,有些人天天在做
如果覺得痛風太抽象,換個說法來講,就是體內的嘌呤代謝紊亂,尿酸升高之后,導致關節腫痛。這些年來痛風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了,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大眾的飲食極其不規律。而醫生解釋說,痛風和飲食是密切相關的,經常吃大魚大肉、酗酒、長時間吃海鮮都會造成痛風。
除此之外,碳酸飲料同樣會導致血尿酸升高,醫生是不建議喝的。上面說的那位年輕小伙表示,自己平時基本不喝白開水,渴了就喝飲料。在很久之前,他就意識到自己的關節痛,但卻以為那是運動拉傷了,根本不清楚是痛風的“前兆”。但好在他及時去醫院做檢查了,在日后的生活中,如果能夠多喝水,戒掉飲料,堅持服用藥物,保證尿酸穩定達標,還是有希望將痛風石給溶解的。
二、痛風有“幫兇”,除了碳酸飲料之外,也不能忽視它
因為痛風逐漸年輕化,所以大家都想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工作,我們都知道需要少吃高嘌呤的食物,盡量不喝碳酸飲料。但往往卻忽視了痛風的“幫兇”——果糖。它雖然不是高嘌呤的食物,但是進入人體之后可以進行轉化,促進合成嘌呤,其最終產物便是尿酸。
水果和蜂蜜中的果糖含量最高,正常吃的話是沒有影響的。但如果大量吃荔枝和龍眼等特別甜的水果,很有可能會促進尿酸的升高,所以吃該類水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量。
控制好尿酸,能夠預防多種疾病。痛風石便是尿酸水平太高的“產物”,因為血液無法溶解,時間長了之后會在關節和皮膚中形成結晶。它不僅影響美觀,還會破壞骨骼和關節。人體排尿酸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尿液,所以從根本上遠離痛風,就要多喝白開水,勤排尿。這是最靠譜的方法,也是最健康的選擇。
一般來講,一個人每天的排尿量約1500毫升,所以醫生建議大家平常要喝夠2000毫升的水。有痛風史的人需要喝更多。總之,多喝水沒什么壞處,不過是上廁所的次數多了點罷了。
結語:除了痛風之外,像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也越來越“年輕化”了。同樣的,這和人們平時的生活習慣是有密切聯系的。而這一系列疾病都是可控可治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拒絕碳酸飲料,多喝水,按時吃飯,定期鍛煉身體,提高身體抵抗力。一旦發覺身體出現問題到正規醫院就診。相信科學,相信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