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備”水一戰!深圳幫扶廣西河池大化縣解決三萬余貧困群眾飲水問題
大化縣位于廣西紅水河中游,素有“水電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等美譽,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山區。圖為風景秀麗的大化。
水,乃生命之源。
今年70歲的貧困戶韋志珍還清晰記得,十年前周邊十多個屯的居民,都是用肩膀挑著木桶到水源地取水,最遠的屯距離水源地有十公里遠。
韋志珍的家位于廣西河池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弄騰村弄狂屯,這里屬于大石山區、石漠化區域,飲水困難、飲水安全問題極為突出。
如今,大石山區的居民結束了挑水過日子的生活。在每個村屯里,水柜成了最為常見的配套設施。將山間的水源引至水柜中,再通過的管道送入千家萬戶。
自開展對口幫扶以來,深圳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短板和明顯弱項,聚焦大化縣貧困群眾飲水困難問題,全力推進飲水安全工程。據統計,2016年以來,通過多方籌措資金,深圳共投入6088.9萬元幫助大化縣建設家庭水柜1334個、集中供水工程53處,惠及9個鄉鎮92村,貧困人口約4500戶3萬余人,提升了貧困山區群眾的生活質量。
昔日:每天走山路挑水四五趟
大化縣縣城位于廣西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建有大化水電站。雖然紅水河水量豐富,自西北向東南橫貫大化縣全境,但扶貧干部告訴記者,縣城區域是整個大化縣最為平整的地方,石山面積幾乎占了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并且缺乏地表河流。
據了解,大化縣大石山區共有兩萬多座山峰,在七百弄一帶,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近20座山。大石山區土層薄,九分石頭一分土,難以留住水分,自然條件惡劣。此前,聯合國糧農組織考察后曾認為,七百弄一帶缺耕地、缺水,自然環境差、道路交通差,是“世界上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韋志珍所在的七百弄鄉距離大化縣城約3小時車程,當地與周邊雅龍鄉、板升鄉等都是嚴重缺水的鄉鎮。沿著盤山公路前行,穿梭在險峻山嶺之間,不禁讓人感慨開山劈路的艱難,以及深居大石山區群眾的不便。
“一水三用貴如油,洗菜洗腳又喂牛”是過去山區群眾的真實生活寫照。韋志珍說,以前都是外出挑水,“家里只能養一頭豬,牛都養不了,用水太多了。”
七百弄鄉弄騰村橋圩屯的居民黃秀依對此深有同感。她說,以前為了保障一家六口用水、養雞養豬等,需要走一個小時山路挑水,裝滿的水桶挑回家往往只剩一半,而這樣的挑水每天都要四五趟。
大大小小的水桶水缸,成了山區每家每戶必備的儲水工具。七百弄鄉鄉長韋勇臻表示,以前群眾在缺水時都要走很遠的山路去挑水、背水,“有的就在下雨時,用水盆水桶從屋頂接水。”
破局:引水源建水柜流入萬家
如何解決山區群眾的飲水問題?建設水柜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韋志珍家的水柜建在半山腰處,通過一公里長的水管接水到家。如今,他家里養了兩頭牛和十幾頭豬,屋外還有一小片農地,“有水柜后,用水方便多了。”
“家庭水柜主要建在群眾的房前屋后,遠的可能離住房有一到兩公里,因為水柜也要靠近水源地。”韋勇臻說,水柜一般從山間引水蓄水,有些水源四季長流,有些要等到下雨時才有,然后通過管道接入群眾家中。
在七百弄鄉弄騰村橋圩屯的半山腰處,記者看到一座水柜寫著“深圳市寶安區捐建”字樣。該水柜為大化縣2017年寶安區社會幫扶資金集中供水工程項目,耗資22.7萬元,水柜容量達300立方米、管路770米,受益人口226人。
圖為寶安為大化縣援建的水柜,該水柜容量達300立方米、受益人口226人。
沿著水柜進水口鋪設的管道,記者在附近的亂石堆中發現了“泉眼”——一絲在石頭縫隙中流出的水流。“泉眼”附近修筑有一個水泥水槽,水源在此流入水柜,再沿著入戶管道接入山下橋圩屯居民家中。
韋勇臻表示,水柜分家庭水柜和集體水柜兩種,一般家庭水柜為60立方米,集體水柜為200-500立方米不等。兩年來,寶安區已幫扶七百弄鄉援建了318個家庭水柜和20余個集體水柜。
據了解,集體水柜一般用于群眾聚居的村屯,由居民自我管理,優先保障日常飲水。韋勇臻說,針對飲水安全問題,水柜一般都會加裝頂蓋,配套沉沙過濾池以及消毒設備。
“建水柜,路通才是關鍵。”韋勇臻說,目前水柜大都分布在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村屯道路不暢通就無法運送水泥等建筑材料。截至目前,七百弄鄉全鄉累計實施116條村屯道路建設,全鄉10戶以上自然屯已實現通路;累計完成集體水柜60多處,家庭水柜2000多個,已基本解決群眾的用水難問題。
防患:山區建設水庫抗旱應急
“沒有人能想到七百弄鄉居然能建水庫。”韋勇臻說,在弄騰村弄狂屯有一處四季長流的水源,水量也相對充足。去年年底開工建設的王烈水庫就建于此處。
記者在工程項目現場看到,從山間涌出的水流入河道,順著地勢緩緩流淌,附近有一座由磚頭砌成的荒廢水池,說明此處曾經也是附近居民的取水地。
韋勇臻說,原先水流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只是沿著河道而下,經過百來米的落差后進入峽谷,流經另一個鄉鎮,最終匯入紅水河。“水庫建成后可以蓄積37萬立方米的水,在雨季時水庫盡可能多蓄水,旱季時就能起到抗旱應急的作用。”
據了解,王烈水庫工程項目以解決七百弄鄉農村居民供水問題為主,兼顧農業灌溉以及旅游觀光開發的綜合利用。該項目水庫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92.75米,最大壩高27.50米。正常蓄水位415米,設計洪水位416.64米,死水位402米。設計總庫容37.7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500畝,供水人口8492人(其中貧困戶630戶,共3090人)。
王烈水庫工程項目由廣東全額投資建設,預計將于2021年建成使用,建成后將惠及附近5個貧困村。
愿景:全力攻克飲水困難問題
“今年我們在加大力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六大任務’工作同時,加大了資金支持,以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尤其是危房改造和飲水安全。”深圳市寶安區派駐大化縣掛職干部、大化縣委辦副主任邱其周介紹。
據了解,自對口幫扶河池大化縣以來,深圳積極籌措資金,共投入6088.9萬元用于解決大化縣山區貧困群眾飲水問題,其中財政幫扶資金4566.19萬元,社會幫扶資金1522.71萬元,建設家庭水柜1334個、集中供水工程53處。
邱其周表示,面對大化縣自然條件惡劣、交通基礎設施差的環境,一線扶貧干部提前規劃,確保財政幫扶資金、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幫扶資金精準落實。對于散居的貧困戶,因地制宜建立家庭水柜、沉沙過濾池,保障有水可用、用水安全;對具備建設集中供水水池和施工條件較好的村屯,建立集中供水管網,在解決飲水安全的同時兼顧種養產業發展。
“目前我們正大力推動王烈水庫、七百弄52公里管網建設,進一步改善貧困山區飲水困難、飲水安全問題。”邱其周說,今年的扶貧協作工作也還將繼續在醫療和教育保障等方面實施精準幫扶,在產業幫扶、消費扶貧、勞務協作等全面提升強化,確保大化縣未脫貧的3699戶的17310人全部脫貧摘帽。
七百弄雞成廣西首批“圳品”
寶安打出“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組合拳助力帶貧增收
“七百弄雞產業是大化縣的主打產業,也是帶貧的重要產業。”深圳市寶安區派駐大化縣掛職干部、大化縣委辦副主任邱其周介紹,今年以來,為了進一步與深圳市場對接,已推動七百弄雞等特色產品申報并成為“圳品”,希望以此帶動大化特色產品走進深圳千家萬戶。
養殖產業扶貧項目漸成規模
大化縣屬喀斯特地貌,境內峰叢密布,東北部和西南部為峰叢洼地,東南部多為峰叢谷地,中西部為低山丘陵。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了大化縣富足、健康的食材,也奠定了發展產業扶貧的基礎。
據了解,大化縣盛產紅皮花生、火麻、黑豆、旱藕粉絲、高山白玉薯、山葡萄等,禽畜更獨具一格,其中七百弄雞、大化河魚和大化黑山羊已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目前,大化縣已形成了多個養殖產業扶貧項目,包括大化肉羊產業鏈扶貧項目、大化土豬產業鏈扶貧項目、大化七百弄雞產業鏈扶貧項目、大化六恩肉牛產業鏈扶貧項目等。其中大化七百弄雞產業核心示范區位于大化鎮古感村蘇烈屯,預計到2021年將發展七百弄雞500萬羽以上。
通過核心示范區的帶動作用,目前大化縣已建成了聯建聯養七百弄雞扶貧養殖場148個,養殖場帶動或參與的貧困戶達到2908戶11632人,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加強產銷對接帶動貧困戶增收
今年4月,寶安·大化消費扶貧展示廳在大化縣民族新城電子商務中心一樓亮相。該展廳由深圳綠康源農副產品公司投資建設運營,主要展示大化縣農副產品以及寶安區消費扶貧概況,結合線上線下平臺,推薦大化特色農副產品,幫扶大化農副產品走出大山,走進深圳、寶安。
位于深圳寶安的大化消費扶貧服務中心。
邱其周介紹說,今年寶安區先后出臺了《寶安區推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寶規〔2020〕5號)、《寶安區支持廣西都安、大化瑤族自治縣產業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寶規〔2020〕6號),形成“消費扶貧+產業扶貧”組合拳,全面加強產銷對接,帶動大化種養產業發展壯大,重點發展七百弄雞及肉羊養殖產業,助力貧困戶增收,實現穩定脫貧。
據了解,寶安區還通過鼓勵政府機關部門、企業、學校、醫院等結對幫扶單位實施消費扶貧,截至目前共幫扶大化消費農特產品1207.51萬元,直接帶動貧困人口約7000人。
申報“圳品”打開深圳市場
“之前的消費扶貧,主要由政府企事業單位采購,市場化采購率低。”邱其周說,目前七百弄雞已參加第三批“圳品”評價并獲審議通過,希望以此推動七百弄雞產業長效、穩定發展。
禽類產品是深圳日常消費的主要食用農產品之一,申報成為“圳品”也是七百弄雞等大化特色產品打開深圳市場的重要途徑。今年3月,大化縣聯合河池扶貧工作組、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技術團隊在河池開展實地考察,結合“圳品”申報要求和當地實際情況,推薦了七百弄雞等一批具有資質的特色扶貧產品申報“圳品”。
大化縣政府在廣東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推動深圳農業龍頭企業、技術機構與本地產業主體開展幫扶合作,通過建立七百弄雞標準體系、優化本地產業模式、加大宣傳推廣效果、開展員工技能培訓等,提升產業管理水平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和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結合起來,推動形成產業鏈,從養殖到包裝到與市場進行對接。”廣東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鄺兵表示,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既要打通最初一公里也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通過“圳品”可以推動打通廣西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同時將產業扶貧和消費扶貧結合,與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形成資源互補、互利共贏。
八好村弄麻屯通路了
33戶貧困戶危房改造5月完工
在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八好村弄麻屯,33戶貧困戶的危房改造正在加緊推進。深圳市寶安區派駐大化縣掛職干部、大化縣委辦副主任邱其周介紹,去年該屯終于有了通屯道路,隨著建筑材料的加快運送,危房改造將在5月全部完工。
道路修好后,弄麻屯的危房改造也快馬加鞭,將于本月全部完工。
八好村是極度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6戶2384人。此前村里23個屯大多沒有通路,村民所需物品只好靠肩扛馬馱,從羊腸小道運進。
要致富,先修路。在大化縣大石山區,如果路不通,水柜建設、危房改造等工程便無從談起,更別提發展產業。然而,在懸崖峭壁上鑿山修路的難度超乎想象。
據了解,弄麻屯的通屯道路,因大半是陡峭懸崖,挖掘機無法作業,只好采取人工開鑿、鉤機跟進的做法。如今,一條掛壁公路終于修通,成為弄麻屯連接外界的大動脈,讓居民結束肩挑背馱的歷史。
邱其周說,為了幫助居民改善生活,幫助實現“八有一超”(即有穩固住房,有飲用水,有電用,有路通自然村,有義務教育保障,有醫療保障,有電視看,有收入來源或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均純收入超過國家扶貧標準),寶安區西鄉街道專門援助社會幫扶資金132萬元,用于屯里33戶貧困戶統建住房。
記者在4月底走訪施工現場時看到,屯里新建的水柜已經完工,破舊的泥瓦房與新建的磚房形成鮮明對比。在建筑工地上還有一些碗狀的大型儲水設備。
“這些儲水設備代表著施工的艱難。”邱其周告訴記者,去年年底有兩個多月沒有下雨,危房改造建設需要用水,于是縣里專門運水到建筑工地。邱其周說,目前屯里33戶的危房改造已經全部動工,力爭打造一個深度貧困村危房改造項目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