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飲料瓶能做1把鄉愁傘 “傘上的鄉村”展出塑料“變身”過程
6個喝完的飲料空瓶,可以制作成一把具有濃濃鄉愁的美麗雨傘,這樣神奇的“變身”過程可在楊浦區邯鄲路看到。昨天,“傘上的鄉村:再生•城鄉•在乎”活動拉開帷幕,希望喚起公眾對垃圾減量、塑料再生和循環經濟的關注。
空油瓶、泡沫塑料、塑料袋、廢舊玩具……展廳中的塑料制品,堆成了一座“塑料山”。而另一端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利用6個塑料瓶做成的美麗雨傘。展覽上,觀眾可以看到塑料瓶通過一系列循環工序成為傘面的全過程——從回收來的空瓶,到破碎成碎片,再到制成再生塑料粒、再生塑料紡線、再生塑料面料,最終成為雨傘。
圖說:從塑料瓶到一把傘的制作過程
而傘面上的圖案,則是瑞典藝術家Magnus Valdemarsson在探訪了上海崇明勝利村、福建九龍村、云南周城村和阿者科村等四個中國鄉村之后,將關于村莊的記憶在傘面上重現。“我曾在鄉村看到樹上飄著垃圾袋,小溝渠中也有塑料垃圾,農村的垃圾也是個大問題。”愛芬環保干事宋慧認為,再生傘和鄉村景色的結合,能夠對鄉村垃圾問題提出警示。
圖說:城市中的塑料垃圾堆若能有再利用的去處,就能為垃圾減量
據主辦方商業生態工作室介紹,再生傘的傘面,選取回收PET飲料瓶再生制成的面料。相較于全新的滌綸纖維,rPET面料既可減少石油原材料的開采,還可降低70%的能耗、86%的耗水量和75%的碳足跡。
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孫海燕表示,去年曾在大城市進行了一項試驗,發現城市里的塑料瓶正經歷著“流浪”的命運,因此萌發了讓喝完的塑料瓶重新變身為雨傘的想法。該活動旨在探索如何賦予PET飲料瓶新的生命,創造更大的價值,促進回收和可持續包裝,推動公眾意識和行為改變。